微信扫一扫
本报讯 (记者 王淋玲) 近日,在中国法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70个“全国法学会系统先进集体”和100名“全国法学会系统先进个人”荣获表彰。上虞区法学会作为全国五家县级法学会之一,喜获“全国法学会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成为近五年来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法学会。
近年来,上虞区法学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对标“党的领导更加有力、服务大局更加有为、改革创新更加主动、履职尽责更加到位”目标,始终聚焦主责主业,坚决扛起使命担当,积极发挥群团组织特有优势,重抓规范化建设、品牌化打造、精准化服务,以法学会工作赋能区域现代化先行。连续三次荣获“省法学会系统先进集体”称号,相关经验做法更是多次在省法学会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区法学会牢牢把握党领导的群团组织、政治机关的重要定位,持续筑牢政治引领、宣传阐释、意识形态、法学研究四大高地。联合团体会员单位组建“虞你说法”“8090上虞尚法”“虞小娥法学堂”等法治宣讲团队,会同中国人民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科艺学院等省内外高校设立区法学会高校研究合作中心,不断提升法学领域学术阵地能级,持续推进平安建设、法治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课题研究,以有分量、有深度的研究成果为加快“青春之城”建设,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区县实践上虞新篇章提供有力理论支撑。值得一提的是,区法学会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创办且颇具影响力的县级法学会刊《上虞法学》,至今累计刊发满50期。会刊内容涵盖法治研究、法治随笔、法治动态和法治人物,目前已成为绍兴市域范围内法学法律工作者进行法学思想研究探讨的重要平台和司法实践交流借鉴的重要窗口。
为争创示范打造标杆学会,区法学会按照“实体化、实效化”建设目标,在全省范围率先制定实施《县级法学会会员发展管理服务工作指引》,出台深化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十条意见和护航发展工作细则,建立配套积分制、领衔制考评办法,不断健全“三委一站”运行体系,实行课题项目申报、年终述职机制,强化意识形态领域、重点工作推进“两维管理”,确保学术研究会实体化运作,持续提升学会管理规范化水平。
同时,区法学会紧盯基层法治需求,在全区20个镇街、277个村社设立法学会联络站、联系服务点,完善信息报送、联系服务、履职报告等制度。同步培育以朱小英调解工作室、陆银龙调解工作室等34个会员品牌工作室,聘请会员担任村级法律顾问250余人,一体开展矛盾调处、志愿服务、法律援助等活动,累计调处矛盾纠纷近1.6万起。
聚焦“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重任,区法学会立足自身职能优势,围绕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赋能基层综合治理等打造法治专属场景。锚定重大产业平台、特色小镇、经济开发区等产业集聚带,联合组建知识产权纠纷调解中心和护企优商服务中心,成立“法治论衡”企业帮帮团,一站式强化法律服务供给,切实打通法护营商“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已累计走访企业8024家,快速调处涉企纠纷2000余件,解决法律问题5710条。
区法学会还深入挖掘上虞先哲王充传统法治文化富矿,启动王充法治文化“八个一”基因解码工程,编撰《王充法治思想研究》,提炼转化“德力具足”“教告率勉”等法治理念。并联动法院、检察院、公安分局等团体会员单位,打造集文化推广、理论研究、法治实践于一体“法治论衡”公共品牌矩阵,高品质推出“法治论衡杯”青年法学辩论赛、沉浸式“法治剧本体验”、王充微课堂等系列普法产品,先后开展各类法治研究、基层实践、法治宣传活动457场次,覆盖群众12万人次。其中,联合省内高校开展的王充法治文化社会实践还入选共青团中央“法治中国青春行”优秀团队,进一步彰显了王充法治文化的理念优势和实践价值。
聚焦法治赋能,区法学会连续五年开展“乡村振兴 虞法同行”系列活动,发动会员回归村社一线参与法治服务,持续深化“三师三员”回归乡村、“两地报到、组团回归”等共建工作,着力推动“主防警务”和“网格综治”融合共生,有效提升基层矛盾纠纷法治化预防化解水平,相关工作经验还获评2024年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