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中国青年报10月12日报道 一个小女孩突然跪在她面前,双手端着一个大铁盆向她伸去。她背上紧紧套着一道绳索,绳索的另一头是一架木板车,一个一条腿的青年男子坐在上面唱歌。
这是2009年5月19日上午,呈现在宋婷面前的一幕。
宋婷是一个两岁孩子的妈妈,同时也是福州“宝贝回家”志愿者组织的一员。
宋婷说,小女孩那张悲哀绝望的脸经常在她脑海里闪现。“我感到非常内疚,那个小女孩很有可能是被拐卖,然后被控制乞讨的,当时我应该打电话报警才对。”
福建“宝贝回家”志愿者组织负责人薛健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目前福建全省有宋婷这样的志愿者200多名,他们利用工作之余发现并搜集流浪乞讨或被拐卖儿童的信息,并将信息传送给当地的公安机关和“宝贝回家”寻亲网建立的数据库。
“宝贝回家”志愿者组织创办人张宝艳日前向中国青年报记者介绍,目前在“宝贝回家”登记注册的志愿者已超过1.4万名,遍布全国大多数省份。
仅有的两次妥协
张宝艳的儿子5岁时曾遭遇过“被拐”,从那以后,她开始关注被拐儿童。
1992年的一天,张宝艳的母亲带孩子去市场,只顾逛市场的张母回头一看,发现孩子不见了。张母赶忙让人帮忙在市场中找,但没有找到。
“当我妈跑到单位告诉我孩子没了时,我一下就懵了,感觉天都要塌了。”张宝艳说。
幸运的是,当天晚上,张宝艳找到了自己的儿子。“透彻体会到丢失孩子的父母焦急、痛苦、绝望等心情”的张宝艳,从此开始留心儿童走失、被拐卖的事情,并为寻子的家长提供帮助。
起初,张宝艳提供的帮助主要是动员自己的亲戚朋友到处打听被拐儿童的相关信息,帮助张贴寻人启事,或者到派出所报警。后来,她意识到这种方式太原始了,不但浪费人力财力,取得的效果也不理想。
于是,她开始寻思一个“更快捷、更方便的寻找方式”。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宝艳发现互联网上有一些专门发布寻人信息的网站。这个发现让张宝艳感到非常惊喜。通过网络将寻人信息都展示出来,通过对比核查,能极大地提高寻找儿童的效率。
但她发现,当时几乎所有寻人网站发布信息都要收取费用。“很多家长常年在外奔波寻子,经济已相当困难了,这个时候就是让他们掏五六百元也很不容易。”
她和在通辽师范学院网络技术部门工作的丈夫商量,决定建一个公益性的寻子网站。
2007年4月30日,“宝贝回家”公益寻子网站诞生了。
刚开始,网站的设想非常简单,只是供被拐儿童的家长将自己孩子的照片、特征描述等信息发布到网上。逐渐地,一些经常奔波于全国各地寻子的家长,主动将在寻子过程中得到的其他被拐儿童的信息也发布到网上共享。
后来,一些浏览过“宝贝回家”网站的普通网友开始主动到福利院、街头将被收留、流浪、乞讨儿童的信息也发布到网络上。
2008年1月18日,“宝贝回家”志愿者组织在张宝艳的家乡——吉林省通化市民政局登记注册。张宝艳现在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每天,她早上六七点就会上线,维护网站内容和管理全国近70个志愿者群,搜集新闻。发现需要求助的信息时,她会立刻与对方取得联系,遇到紧急情况时,她会立即发到全国的各个群中。
张宝艳始终坚持网站的公益性。到目前为止,在“宝贝回家”网站上共出现过两个商业性链接:一个是某商业网站,该网站为“宝贝回家”开通了一条热线,全国各地的家长和志愿者可以通过这个热线和张宝艳取得联系,无需支付长途通话费;另一个是山东某生物食品公司的网站,该公司制作了几十万张印有丢失儿童头像和信息的小卡片,并将小卡片贴在该公司生产的饮料瓶上。
张宝艳说,这是她仅有的两次妥协。
“拖车党”、“昏睡党”、“求助党”
提起志愿者“仔仔”,大多数福建志愿者都会对其竖起大拇指。
“仔仔”是志愿者曹先生在“宝贝回家”中的网名。“仔仔”是一位曾协助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打掉特大传销团伙的四川小伙子,现在,他是“宝贝回家”的一名志愿者。2009年8月,他从互联网上搜索到一则被拐儿童的线索后,孤身前往漳州协助当地警方解救出这名儿童。当时,他在接受福建当地一家媒体采访时称,“这是我参与解救出来的第41名被拐儿童。”
事实上,大多数志愿者都不是如“仔仔”那般的“孤胆英雄”,而是像宋婷那样的城市上班族。囿于时间和精力有限,他们主要把精力放在了对城市流浪乞讨儿童的救助上。
“解救被拐儿童,志愿者面对的是穷凶极恶的人贩子,技术性强且危险性大,而救助在城市中流浪乞讨的儿童却是相对容易做到的。”张宝艳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后者是目前“宝贝回家”志愿者的行动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