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本报记者 冯楠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在上虞,科技创新是个老话题,也是个长期置顶的话题。继连夺两年“浙江科技创新鼎”“浙江制造天工鼎”之后,今年我区以“科创+产业”为抓手,持续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强区首位战略,多个新投资的产业项目加快投产爬坡,多项新转化的科技成果加速落地变现,多个重磅创新平台有条不紊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如浪潮奔涌加速覆盖,合力推动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线并进”,不断塑造我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向“实”谋强,挺起制造“硬脊梁”
日前,开工于去年9月,总投资13.35亿元的晶盛机电半导体关键耗材项目已进入试生产阶段,这将成为企业打破行业困境,填补国内空白的关键。凭借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今年3月,晶盛机电已接连发布三款行业领先设备,包括8英寸双片式碳化硅外延设备、8英寸碳化硅量测设备和12英寸全自动减薄抛光设备,标志着公司在半导体设备链国产化目标下的“图谱”再扩员。
实业谋强,向创新要发展。当前,我区紧抓长三角先进城市产业外溢、资本外溢的机遇期和窗口期,咬定“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不动摇,加快构建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4+4”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锻造先进材料、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数智经济四大战略主导产业竞争优势,积极抢占储能与氢能、精准医疗、低空经济、元宇宙四大新兴未来产业布局机会,推动特色产业、未来产业“多翼齐飞”。
“薄如蝉翼”的铜合金板带箔能有多薄?在浙江惟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通过突破铜钛、铜镍锡合金板带箔“卡脖子”技术,最薄的铜合金板带箔可达0.025毫米,直接秒杀0.2毫米的蝉翼。据了解,该产品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和动力电池组,目前已通过严苛认证并实现量产。另外,应用于太阳能、储能等新能源行业的铜合金板带箔产品也正在加速研发中。
强化创新布局,努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今年上半年,我区制定实施“科创赋能提质年”方案,持续推动政策、资金、资源等要素向企业集聚。一方面构建“雁阵型”创新梯队,深化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大力扶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打造“隐形冠军”新高地。目前,已有2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4家,53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另一方面,迭代更新科技创新政策,推广科技项目“揭榜挂帅”“赛马制”,鼓励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今年上半年已完成上报2025年度重大技术装备科技攻关需求18项,审核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申报100余项。当前在研省“尖兵”“领雁”等重点研发项目24个。
向“数”谋实,激发智造新活力
走进卧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家电事业部“未来工厂”,偌大的车间空无一人,只见智能AGV小车往来穿梭运送物料、机械臂精准高效完成操作。自2021年浙江省首个“产业大脑”——“电机产业大脑”在卧龙率先上线以来,一大批多跨场景应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落地见效——从仓储、物流、计划排产、加工制造到质量控制,整体生产效率提升50%,运营成本则降低25%,故障停机时间更是减少80%以上。以卧龙为开路先锋,今年我区全面启动电机制造行业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试点建设,致力让产业大脑成为共享开放、赋能实业的“最强大脑”。
面对数字化浪潮,全区不同行业的制造企业争先恐后、追风逐梦。从皇马尚宜“未来工厂”、晶鸿精密“智能工厂”,到晖石药业、迪邦化工、美晶新材料数字化车间……我区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实践路径,扎实推进“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工厂”产业数字化梯队式改造。截至今年6月底,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其中全区累计认定省级未来工厂2家,居全市第一,省市级智能工厂9家,数字化车间44家。
数字产业化,产业更年轻。经过8年培育,e游小镇(未来城)历经数字经济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巨变,基本形成以影视、动漫、游戏、视听阅读为核心的数字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和软件开发、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产业。目前已累计入驻数字经济企业200余家,培育规上企业38家,高新技术企业1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0家。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以“数”谋实,加“数”向“实”。今年1-5月,全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产值达107.6亿元,增加值22.4亿元,位列全市首位。
向“新”谋远,积蓄产业新动能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的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所属的中试创新基地,车间内机器设备快速飞转。“这里是放大的实验室、缩小的生产线。”据国科中试创新基地负责人介绍,中试是打通实验室创新成果与技术产业化之间的桥梁,是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关键环节。目前,中试基地未来工厂(暨二期建设)项目也已正式打桩开建。
为解决中试环节“无据可依”问题,今年我区率先制定国内首个《中试项目管理办法》,实施项目联审制度,将中试立项由15到18个月锐减至3到4个月。目前基地已立项包括中化蓝天等企业和高层次人才创业的中试项目共27个,正式签约15个,进入设备安装和生产阶段11个。
中试还只是我区加快创新成果转化的一环。立足就近就地,产业贴合、企业适配原则,上虞高质量建设曹娥江科创走廊,加快构建“曹娥江实验室+在虞高校及大学研究院+企业研究院+创新联合体”的区域创新平台体系,着力破解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育难”、应用型人才“用人难”、产业化落地“转化难”、中小微企业“创新难”,扎实构筑县域科创新势能。
其中于2023年上半年才正式投入运营的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绍兴),目前已与8家企业开展合作。如协助颖泰化工打破连续结晶生产技术壁垒,生产效率提高6倍,产品杂质大幅降低;兴欣新材与之共建实验室合作光刻胶项目,预计每年可实现产值近1亿元。而截至6月底,研究院已有全职科研人员141人,超过120名硕博士来虞开展学习研究、实验实训,并成功创建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
在全区范围内,已设立浙大上虞半导体材料联合创新中心、复旦曹娥江创新中心,引进大学研究院12家,集聚应用型大学3所,院士专家工作站50家、建立博士后工作站34家、博士创新站33家。有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6家、省级企业研究院37家,引入项目团队百余个,教授及硕博士1000余人,合力为我区产业升级、赛道拓展蓄势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