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本报记者 沈嘉玲
10月的上虞,秋光爽朗,山如黛染、水似碧玉,所到之处皆风景,抬头可见“天空蓝”,四顾远眺“生态绿”:碧浪滔滔是曹娥江畔,鸿雁复来宾,游人沿水信步邂逅秋光;绿海翻波是虞南山林,翠茶喜丰收,果农摘着硕果笑得沁甜……
时光如同一个看不见的魔法师,拭去了天空的雾霾,点绿了川流不息的江河小溪,拂青了连绵起伏的山川。“魔法”背后,是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上虞决心,是数十年磨一剑的砥砺艰辛。
75年来,上虞儿女追青逐绿共绘生态文明新画卷,终用绿满山川孕育出一个个奇迹。
铁腕出击,
推动产业迎来“绿色蝶变”
作为浙江建县最早的地区之一,上虞的产业发展起步较早。上世纪六十年代,上虞出现化肥、制药、电镀、食品等多类企业、工厂。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工业飞速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上虞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此同时,废水、臭气等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支柱产业化工行业,更是让公众一度谈“化”色变。
1973年8月,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后,上虞环保工作也同步启动,环境污染治理逐步进入正规化。从最初的行业“三废”治理到“碧水、蓝天、绿色”三大工程的实施,环境恶化趋势得到了控制。此后,又相继完成两轮“811”环境保护行动,通过重抓组织领导、重抓工作落实、重抓突出问题、重抓改造提升、重抓环保投入、重抓监督管理,有效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
2017年,我区以化工行业改造提升省级试点为契机,按照“集聚提升一批、兼并重组一批、关停淘汰一批”的思路,引导园区外91家企业关停退出、20家企业搬迁入园,历时两年完成“一园式”集聚发展。2019年,以数字化、智能化为重点,实施化工产业改造提升2.0版,在全国率先建立异味体系,迭代升级安全环保应急指挥中心,116家企业完成“六新”改造,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20余项。
经过数年努力,杭州湾上虞经开区成功创成全国第二批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单位、中国绿色化工园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集群列入全省首批“新星”产业集群培育名单,新材料产业链“链长制”列入省试点示范单位名单,“绍兴上虞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平台”列入浙江省第三批“万亩千亿”新产业培育平台。
系统治理,
打好一江碧水“保卫战”
“上虞的水是真清,河是真的美,一年四季都有其独特韵味。”作为一名户外运动爱好者,家住百官街道的市民李先生向记者介绍了过去一年,自己与水的缘分。春天,他会去皂李湖环湖骑行,感受清风徐来;夏日,他带着家人到丁宅乡下管溪里欢快畅游;秋季,石井水库水杉林成为露营必选地;冬日,漫步在曹娥江畔,赏一江碧水,看两岸霓虹夜景,惬意舒适。
上虞,依水而建,因水而兴,因水而荣,水早已嵌入了这座城市的灵魂,也一直都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近年来,我区坚持“建、治、管”并举,全力念好“治水经”,与传统工业转型、生态环境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等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标本兼治,水岸同治、系统施策,全面互联、全域协同,描绘出清泓碧波纵横交错、山水相融动静相宜的美好画卷。
为助力水质提升,我区历时三年完成20个乡镇街道、14个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184个城镇生活小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提档升级河(湖)长制,建立河湖长制智慧监管平台,全省试点建设“污水管网一张图”,率先探索供排水设施融投建管一体化改革,创新节余排污权核定租赁体系,并成立了生态警务联勤工作站。与此同时,实行水质三色预警,自动走航与人工巡查相结合,常态化开展河道“体检”,实施重点断面“一点一策”治理,持续改善水环境。
今年,上虞再次被浙江省授予“大禹鼎”“银鼎”,这是我区捧回的第五尊“大禹鼎”,也是连续第二年夺取“银鼎”这一荣誉。我区于2020-2022年连续3年获美丽浙江建设工作考核优秀县(市、区),2次入选省“五水共治”实践窗口名单,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年提升,建成全市首个水生态环境治理示范试点区。
修复生态,
深耕青山添绿焕生机
在曹娥街道蒿东村东山脚下,一眼望去,满眼郁郁葱葱。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废弃了十多年的联合矿山。家住蒿东村的祝大姐告诉记者:“两年前,我们还不敢把衣服晒在外面,只要一刮风,就扬尘四起。”2022年,蒿东村联合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正式启动。经过半年多的治理,联合废弃矿山抖落满身煤尘,完成了它的“绿色嬗变”。
蒿东村联合矿山之“变”,是上虞生态持续向好的缩影。(下转第二版) (紧接第一版)2019年,我区实施省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排定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森林质量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7大类工程、24个项目,把生态修复作为推进产业提档升级、激活区域生态竞争力、提升群众幸福感满意度的重要抓手,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修复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共进。
如今,我区已完成省级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修复试点和评估,全区在开矿山全部纳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修复清理废弃矿山16座,新建海上花田省级湿地公园;创成国家森林乡村7个、省级森林城镇6个、“一村万树”示范村24个,入选省级森林城市;高标准完成“非粮化必非农化”建设,顺利完成道墟街道积山村等省级试点,上浦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被列入国家试点。
生态“梧桐”的持续栽种,也引来了“百鸟朝凤”。通过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实施,我区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增强。据2022-2023年全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结果,我区共记录到不同类群生物3018种,其中鸟类在物种和数量上明显高于绍兴市其他县(市、区)。
逐绿前行,
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今年6月,岭南乡东澄村以1180.42元向绍兴余坤喜来登酒店出售了当地15.37吨存量碳汇,不仅标志着我区顺利完成绍兴市首笔存量碳汇交易,更打通了“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之间的转化通道。此次碳汇交易的成功进行也是我区践行“双碳”目标、发展绿色产业的破冰之举。我区积极开展碳汇核算体系建设,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和产业绿色化低碳化转型,推动碳汇进入市场,鼓励企业参与碳汇交易,实现碳汇价值有效转化。6月17日,我区正式出台《上虞区生态系统存量碳汇核算及使用管理办法》,在全国县(市、区)层面率先编制了规范存量碳汇使用文件。
在杭州湾上虞经开区,浙江安诺芳胺化学品有限公司每天将产生的工业废酸,通过管道输送到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伙伴——浙江捷盛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的废酸提浓装置内,经过处理后,成为其生产的原材料。“通过危险废物‘点对点’利用,可以帮助公司减少近90%的相关处置成本,一年可省下成本上千万元。”浙江安诺芳胺化学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玉枫介绍。
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是我区大力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创新之举。作为全国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近年来,我区把减污降碳协同作为推动源头治理、促进绿色转型的总抓手,锚定杭州湾上虞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目标,建立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优化治理路径,强化政策协同、机制创新和科技支撑,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目前,我区已连续两年创成全省三星级“无废城市”。
从巍峨青山到潺潺流水,从苍翠林海到鸟兽灵动,从水草丰美到林海飒飒,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成为上虞的常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乐章正在上虞大地上嘹亮唱响。